再活一甲子

标题: 不是迷信!明日入伏,记得:1不动、2不关、3不晒、4不吃,早了解 [打印本页]

作者: 再活一甲子    时间: 昨天 16:22
标题: 不是迷信!明日入伏,记得:1不动、2不关、3不晒、4不吃,早了解
作者:袁先生第一讲
“谁知三伏暑,小草有幽花”,不知不觉,今日2025年7月19日,农历六月廿五,我们正处于小暑的最后一候,即鹰始鸷,说的就是老鹰因地面酷热而飞至更凉爽的高空活动,标志着天气进一步炎热,气候特点逐渐向三伏天过渡。明日7月20日,这天就是“入伏”的日子,即三伏天开始的日子,在《清嘉录》对此记载:“旧俗有夏九九,今已不传。但从夏至日起,第三庚为初伏......谓之三伏天。”
在古时,与“冬九九”相对应的夏九九也是古人用来计算夏季炎热天数的一种方法,但随着发展,这一习俗已经逐渐淡化,随后三伏天将此替代。而三伏天开始的日子就是根据节气和干支历法中的“天干”推算而得,也就是夏至后的第三个“庚日”就是入伏的时间,而明日7月20日(农历六月廿六)正好是一个“庚寅日”,这天就是入伏的时间。三伏天的到来,意味着夏季温度开始升高,高温高湿天气正式开始。
(, 下载次数: 0)
明日入伏,还有啥说法?
入伏意味着三伏天正式开始,因为入伏的时间和干支历法中的“天干”有关,而天干共有十个,分别是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,十天一循环,周而复始。而夏至交节后的第1天或者第10天都可能迎来第一个庚日,因此每年夏至交节后的第21天至31天之间,就是入伏的时间段。根据我们老祖宗的说法,如果入伏的时间在夏至后的第25天之前,称为“早入伏”;如果入伏的时间在夏至后的第25天之后,则为“晚入伏”。今年入伏的时间在7月20日,这天恰逢夏至交节的第30天,很明显今年的入伏时间较晚,所以就有了“晚入伏”的说法。
老话说“早入伏胜似秋,晚入伏热难熬”,这句话的意思是说,如果入伏的时间比较早,那么根据古人的经验,这预示着三伏天期间的天气会比较凉爽,好像秋天提前到来了一样,这样的三伏天也被称为“凉伏”;相反,如果入伏的时间比较晚,那么这预示着三伏天期间的天气会比较炎热,这样的天气中,虽说人们要整日注意做好防暑防晒措施,但对于农作物来说,能更好的进行“积温作用”,这样的三伏天也被称为“热伏”。其中“胜似秋”和“热难熬”的说法可能比较夸张,但为了突出三伏天“凉爽”和“炎热”的天气特点。
(, 下载次数: 0)
入伏,代表着夏季最炎热时段的正式开始,所谓“蝉从初伏噪,客向晚凉吟”,入伏后虽说进入了夏季最热的时段,但天气的转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,并不是说一旦入伏天气立马就会酷热难耐。
三伏天共分为三个伏期,分别为初伏、中伏以及末伏,其中最炎热的时间段是在“中伏”。因为陆地在夏季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,并非会立即转化为高温,而是会以“热能”的形式储存在土壤和水体中。入伏初期(初伏),虽然白昼最长、日照最强,但地表热量仍在持续积累,尚未达到峰值。但到中伏时,地表储存的热量与当日吸收的热量相互叠加,近地面空气开始受热膨胀上升,从而加剧热空气聚集,导致气温骤升。
从气象学角度来看,副热带高压是影响夏季天气的主要系统,而入伏初期,副热带高压的位置还尚未完全控制我国中东部,这就导致北方冷空气仍能南下,与暖湿气流交汇形成降雨,而南方受西南季风影响,出现多对流性降雨,气温被雨水压制。但到中伏时期,副热带高压会北跳并稳定盘踞在长江中下游至华北地区,形成“高压坝”,其内部盛行下沉气流,空气绝热增温,从而加剧高温天气的出现。
(, 下载次数: 0)
不是迷信!明日入伏,这天不仅是三伏天开始的日子,更是夏季气候转折的关键节点,因此,入伏这天有很多的习俗和讲究,每当到了入伏这天,身边的老人就会提醒大家,记得:1不动、2不关、3不晒、4不吃, 分别都是指的什么?早了解早防备。
1不动:不过度运动
(, 下载次数: 0)
“冬练三九,夏练三伏”,相信很多人对这句话都不陌生,古人就会在各种极冷或极热的环境中进行锻炼,以此提高身体的耐寒或耐热能力,从而减少感冒、中暑等情况。特别在炎热的三伏天中,自然界的阳气生发旺盛,人体通过适当运动可以有效促进气血运行,让体内积聚的湿气、浊气随汗液排出。并且,入伏后天气开始愈发炎热,在高温环境下,心脏需加强工作以满足肌肉对氧气的需求,而长期坚持适当运动,可以增强心脏泵血能力。
但要注意,无论是在室内还是在室外运动,都要避免过度运动。因为“夏练”不等于“蛮练”,三伏天人体阳气开始外浮,内脏就会相对虚弱,如果过度运动会导致两个极端:一是大汗淋漓耗伤津液,出现口干舌燥、头晕乏力;二是阳气随汗外泄,反伤根本,出现心慌气短、食欲不振等不适,民间常说的“气阴两虚”就是这种情况,轻则影响日常状态,重则出现中暑的情况。
那么,入伏后该如何合理安排运动?首先,运动的时间段要选择清晨或傍晚,尽量避开上午10点至下午4点的烈日时段。其次,运动的方式要以散步、八段锦、太极拳等舒缓运动为主,避免跑步、跳绳等高强度运动。最后,运动中每20分钟补100至200毫升水,运动后先擦干汗液再小口饮水,不要喝冰水、洗冷水澡。
2不关:不长时间紧闭门窗
(, 下载次数: 0)
入伏后气温飙升,空调就成为了人们纳凉避暑的“神器”,但不少人为了聚集家中的凉气,会选择把门窗关得严严实实,甚至一天都不开门窗通风,这种做法其实“弊大于利”,为什么呢?
《黄帝内经》有云:“人禀天地之气生,四时之法成。”在古人看来,伏天湿度大、气温高,如果此时长时间门窗紧闭,那么室内空气就会逐渐变得浑浊,例如人体呼吸排出的二氧化碳、皮肤代谢的汗液等,都会在密闭的空间中不断积聚。所谓“久闭门,生秽气”就是这个道理。并且,入伏后降雨开始增多,室内的湿气开始加重,如果此时室内通风不畅,那么湿浊之气就会困阻人体脾胃,导致出现食欲不振、乏力困倦等不适。
如果家中长时间开着空调,可以选择每隔3至5小时,就打开门窗通风20分钟左右,避免时间过短,以防家中空气流通不彻底,更要避免时间过长,以防让室外热空气大量涌入。除此之外,清晨太阳初升,室外气温较低、空气清新,此时开窗可迅速置换室内浊气;傍晚日落时分,热浪渐退,通风既能降温,又能避免夜间湿气侵入。这两个时段通风,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。
3不晒:不长时间晒太阳
(, 下载次数: 0)
入伏当天,人们会将家中的衣服、被子等物品拿出晾晒,这个习俗也被称为“晒伏”,这是为了达到防湿防潮的目的。而有的人也会在入伏当天适当的晒晒太阳,这对身体也是大有裨益的。
俗话说“阳气者,若天与日,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。”在古人看来,阳气是人体活动的根本,而太阳是自然界阳气的源头。入伏后,人体阳气浮于体表,毛孔张开,此时适当晒晒太阳,能让阳光直透皮肤,温煦经络,补充体内阳气,古人也将此时晒太阳称为“天灸”,认为其效果类似于艾灸。并且,古人看来“肾主骨”,而“肾气通于冬,其华在发,其主在骨”,适当晒太阳可促进维生素D合成,帮助钙质吸收,从而预防骨质疏松,尤其对中老年人更有益。
不过,晒太阳的时间不要太久。因为入伏后人体本就因天热而出汗多,如果此时加上长时间暴晒,汗液就会大量流失从而导致津液亏损,出现口干、乏力等不适,同时,阳气随汗外泄,反而会加重体虚,出现“越晒越虚”的情况。一般来说,进入三伏天后,日光已经强烈,少太阳的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即可,具体参考方法以皮肤微热、无灼痛感为佳,晒太阳的时间也要尽量选择在上午9点前或下午4点后,此时阳光温和,既能补阳又不伤身。
4不吃:不吃太多的肉馅饺子
(, 下载次数: 1)
“头伏饺子二伏面,三伏烙饼摊鸡蛋”,在很多地区都有入伏吃饺子的习俗,这是因为入伏的“伏”与“福”同音,而饺子形如元宝,头伏吃饺子有“元宝藏福”的吉祥寓意。从现实角度来看,入伏后,高温高湿的天气很容易导致出现“苦夏”的情况,即食欲不振、体虚乏力,而饺子皮为面粉,属主食;馅料可荤可素,既能补充蛋白质,又含蔬菜中的维生素与膳食纤维,一碗饺子便囊括了“主食+副食+蔬菜”的均衡搭配,堪称“伏天开胃神器”。
然而,要避免吃太多肉馅的饺子。因为三伏天阳气亢盛,人体易“阳盛阴亏”,如果过多食用肉类等温热性食材,无异于“火上浇油”,特别是纯肉馅饺子,其脂肪含量高,会加大人体的消化负担,很容易引发腹胀、反酸等不适,可以选择清淡的饺子馅料,如芹菜、黄瓜、苋菜等,既能清热解暑,又能滋阴润燥。
(, 下载次数: 0)
总结,今年的入伏,有啥特点?这天不仅是一个“晚入伏”,同样也是夏季炎热的开始。明日六月廿六入伏,无论多忙,记得:1不动、2不关、3不晒、4不吃,这不是迷信,而是古人的一些生活经验,早了解早知道。






欢迎光临 再活一甲子 (http://www.zaihyjzi.com/) Powered by Discuz! X3.4